第197章:辽东之行结束(2 / 3)
,明人来其他国家经办产业,特别是购买土地,换做你是国家统治者,也会心生提防。如果你是小国普通百姓,原本包括粮食在内的许多商品价格非常便宜,结果明人大量采购,一下子把价格给抬了上去,导致自身生活成本提高,你难道不会怨恨这帮外来人吗? 若是再叠加上政治斗争,种族矛盾,语言不通等问题,其实这些年发生了不少的纠纷,引得仇杀不止。何林静希望能够组织一支强大的水师,而且是一支强大的远洋水师,维护大明海外利益,必要时刻灭国。 发展水师这事,同样该是水到渠成的事。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说,原本收益为十,海盗肆虐导致只能够拿到一半。那么现在抽出十分之一的收益拿来发展水师,哪怕无法杜绝所有海盗,也可以提高好几成的收益。 不过这个世界上,经济问题不是唯一的问题,在中国这块土地上,经济问题绝大多数时候要让位于政治问题。朱见济倒是一直想要发展水师,奈何文官说此举劳民伤财,不必耗费国帑。武将勋贵集团对此也是兴致缺缺,眼下朝廷几乎放任各家自由发展,利润难以预料,一旦兴建水师,利润就要分给军队,他们并不愿意。此外,很多人还担心一旦兴建水师,朝廷俸禄不支,会大规模削减边军俸禄或者直接裁军。 每当朱见济放出兴建水师的风声去,许多人甚至联名上书反对,闹得朱见济最后也只能够不了了之,一直推迟。 但是也不见得一点办法都没有,当经济问题发展为政治问题,就有动手的机会了。说得再直白一些,就是要等事情闹大了,才有建立水师的契机。不得不说,谁不愿意治病于未显之时呢?但是最后都是拖到病入膏肓才去医治。不到黄河心不死,不撞南墙不回头。 所以,朱见济回答道:“与外邦交,重在和字,朕行仁义,用王道,不用霸道。且东南本有水师数万,非紧急之时,不可贸然征兵,与民休息为重。” 何林静有些无奈,“陛下——” 朱见济打断他道:“之所以与外邦出现如此多矛盾纷争,多从自己身上想想原因,从人家身上赚了这么多钱,怎么不去修修路,办个学堂,为自己子孙后代积攒些阴德。一帮人被钱迷了眼睛,活该被人欺负。靠武力一时镇压得住,难不成镇压得住一世吗?” 何林静话咽进嘴里,好像天子这话也有些道理,老实答应下来。 最后,朱见济也做出了承诺,“若是番邦执迷不悟,非要扰我大计,杀我百姓,朕到时候自会处置,绝不轻饶。” 何林静说起了第二个问题,“眼下本朝与南洋诸国交往频繁,还有一事颇为关键,便是铜钱外流,以至于东南地方缺钱使用,不得已以物易物。恳请陛下广召矿师,勘定矿脉,择人开采。” 白银大量进入中国要等到新航路开辟,美洲白银进入中国,万历年间张居正之所以能够推行一条鞭法,根源便在于此。 要说赋税货币化早在正统年间就尝试过了,但是直接导致了正统景泰年间祸乱浙江福建的矿监之乱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银。一旦赋税货币化,银价会飙升。如今明朝整体通货紧缩,特别是对外贸易扩大后,这个问题愈发严重。地方官言及此事的也有不少,何林静并不是第一个。 而他们提出的建议主要是两个方面,第一是减小贸易甚至中止贸易,近乎闭关锁国,宋明两朝历史上就是这样做的,但即便是这样,也无法阻止海外走私铜钱。海外利润很高,所有人都知道,但是当弊处大于利处的时候,也只能够舍弃了,并不是当时人傻。 第二就是加大白银开采量,如何林静所奏。但是金银贵重品的开采速度怎么可能比得上正常贸易发展的速度,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。哪怕是发现了大矿脉,想要正常运行还要不少时间。 本来这个问题很好解决,宋朝就已经出现了纸币,明朝也发行了自己的纸币,也就是所谓的大明宝钞。但是贬值的宝钞官府自己都不爱用,很多勋贵与宗室的俸禄其实是一半米一半宝钞来发的。想要让外国人承认大明宝钞,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。 其实,宋金元几朝的纸币制度虽然也出现不少问题,但是基本上在王朝末年才崩溃,不像明朝在太祖在位的时候就出问题了。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设置存款准备金制度,发行纸币之后不回收,缺钱就发,以至于不断贬值,明太祖太宗两个人实在是一点经济常识都没有。哪怕是不会,照着抄也会吧,图一时的利益,最后闹得一地鸡毛。 大明宝钞这个名声已经废了,朱见济不可能将之恢复,成本巨大。像元朝那样重新颁发一种新的纸币,朱见济也不愿意,因为这里涉及一个币值兑换的问题。 官府规定的宝钞币值很高的,而民间至少相差十倍不止。把整个国库赔进去,也不一定能够换新的纸币。如果遵照市场币值,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,信用尽失,纸币本质上就是信用,没了信用后续改革也无从谈起,人家商鞅都知道徙木立信。 这个问题,朱见济思前想后,最后决定执行双轨制。民间依旧使用铜钱与碎银,小农经济基础太薄弱了,改革还是不要涉及他们为好。 但是对于贵族富商,特别是干远洋贸易的这个生意的贵族富商,由皇家钱庄为他们分发相应的纸钞,这纸钞都是大额纸钞,百两银子起步,普通人一辈子也未必赚的上这个钱。省得一船除了货物外,还要专门留出空间运银子铜钱。 至于与纸币相伴相生的伪造问题倒是相对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