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71章 三边总督汪乔年(3 / 4)

加入书签

陕西三边总督,权力极大,管着陕西、延绥、宁夏、甘肃四巡抚及延绥、宁夏、甘肃三边镇,其中甘肃镇位于陕西行都司,与朵甘都司、乌斯藏都司一样,都是太祖时期设立,目的只有两个字:“驭外”。

太祖希望这些都司能够统驭吐鲁番、叶尔羌、卫拉特等西番。设立时,曾经霸气侧漏地诏谕:“朕自布衣开创鸿业,荷天地眷佑、将士宣劳,不数年间,削平群雄,混一海宇。惟尔西番朵甘、乌思藏各族部属,闻我声教,委身纳款,已尝颁赏授职,建立武卫,俾安军民。迩使者还言各官,公勤乃职,军民乐业,朕甚嘉焉。尚虑彼方地广民稠,不立重镇治之,何以宣布恩威?兹命立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于河州,其朵甘、乌思藏亦升为行都指挥使司,颁授银印,仍赐各官衣物。呜呼,劝赏者,国家之大法;报效者,臣子所当为。宜体朕心,益遵纪律”。

太祖和成祖时是“驭外”,到了这个年代国力衰弱,“驭外”变成了“御外”,怎不叫人嗟叹!

西安的城墙上,汪乔年巡视着城防,心下感慨,“国事蜩螗,我辈士人唯有以死报国!”说这话时,他的眉宇间泛起英气,年轻了许多,不似五十七岁的老人,而像当年那个三十七岁进京赶考的才子。那是天启二年1622年,他中进士,授刑部主事。此后历任刑部、工部郎中,陕西按察使,青州知府、陕西巡抚等职。

作为东林党人,他是有东林风骨的,以清苦自勉,衣食简单,上任只带两个仆人,不带家属。当青州知府时在官署的廊檐下砌了十多个锅灶,让来打官司的人自己烧饭等候审理,小吏们不敢向他们要一个钱。更有趣的是,他自以为是个用兵人才,休息时总是骑马奔跑,练习射箭、冲刺,在野外的风露中睡觉。因而得了个知兵的名声,恰巧陕西流贼作乱,便被朝廷提拔为右佥都御史、巡抚陕西。

当时李自成已经打下河南,扬言要进入潼关。大家都劝他晚点上任,他偏要快,骑快马飞驰至商州、雒南,誓要和李自成一决死战,没有见到起义军的人影,倒是见到了三边总督傅宗龙。两个人讨论抽拉丁兵,凑集粮饷。因为都是士林中人,相处甚欢、肝胆相照。

“岁星汪乔年字,汝此来甚有胆!”傅宗龙称赞他在危急关头勇于任事的风骨。

“仲纶傅宗龙字,有胆者非独予一人”,他平静地说,暗赞傅宗龙替朝廷苦撑陕西危局的忠心。

两个人都有精忠报国的决心,奈何当时关中的丁兵、粮食早已派用完毕,要兵没兵,要饷没饷。朝廷不管那么多,命令傅宗龙由陕入豫救援开封的文书一道接着一道。傅宗龙只得前往,临行拉着汪乔年的手,不住地叹气。

不久,傅宗龙在离项城只有八里的地方兵败被俘。义军押着他到城门前高喊:“我们是三边总督的护卫官兵,请打开城门让总督进去”,他大声喊道:“我是三边总督,不幸落在贼兵手里,左右都是贼呀!”义军向他唾口水,他大骂:“我是朝廷大臣,要杀就杀,怎肯替贼赚城门来苟活!”愤怒的义军砍下他的头颅,又割下他的耳朵、鼻子。听说好友死得壮烈,汪乔年流着泪感叹:“傅先生死掉,没有人能平定贼寇了”。然而,陕西的危局总得有人支撑,崇祯帝颁发诏书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,总督三边军务,接替傅宗龙。

刚上任,兵部的檄文便一个接一个发来,催促他出关作战。关中最后的一点精锐都在项城消耗殆尽,要兵没兵,要粮没粮,士无战心,闻贼丧胆。一般的人肯定要叫苦推脱,汪乔年不推辞,殚精竭虑募兵筹粮,准备出关作战。他对部下说:“部队疲惫了,粮饷又缺乏,让我去抵挡正强大无比的敌人,一旦出去,便如同拿肉去喂老虎。但是我不能不出去一回,以便巩固中原地区的民心”。

于是收召散亡的士兵,调集边防部队,凑起骑、步兵三万人。出征前因为担心依附满清的漠南蒙古趁虚袭扰甘肃,遂以天朝的名义传令卫拉特各部小心守御。

“督宪,诸将已经集结完毕,等您入营布置方略”,左右的禀告打乱了汪乔年的遐思。

“仲纶,愿汝在天之灵保佑我讨贼成功”,他叹了口气,气宇轩昂地下城走入军营。大营内,贺人龙、郑嘉栋、牛成虎诸将全身戎装,等待他的训话。

“诸公,贼军祸乱河南,朝廷令我等离陕赴豫救援开封,此正吾辈忘死报国之时,勉之!勉之!”他大呼道,努力提升士气。

“督宪,陕西无兵无粮,如何出关作战”。

“是啊,督宪,我们的军队多是刚招募的新兵,缺乏训练,如何敌得过凶悍的流贼”。

“贼首李自成残暴无比,不如留在陕西,依潼关之险而守”。

诸将皆反对,尤以贺人龙、郑嘉栋、牛成虎三总兵反对得最大声。

汪乔年明白,陕西官军被贼兵打怕了,当务之急是提升官军的士气。

“哼”,他冷笑一声,“本督听说那贼首李自成是陕西人?”

“督宪,李逆是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”,左右说道。

“哼哼,李逆反叛朝廷,罪恶滔天。传本督军令,将李逆的祖坟刨了,从今往后,有贼无我、有我无贼!”

“末将愿追随督宪杀贼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