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. 摆摊(1 / 5)
除夕熬一宿,初一拜年,初二回娘家走亲,初三后头基本就是打扫剩菜剩饭。
一年到头就这点空闲日子,嗑瓜子唠唠嗑,就盼十五闹元宵呢。
过了初五,沈慕林就要去县里去做准备。
他这几天准备各种食材,也不多准备,每日青菜白菜各带一筐,玉米土豆装一筐,竹笋干蘑又是一筐。
另一筐里装的是腊肠,猪下水之类的荤菜,还有一个筐里放着冻的硬邦邦的辣锅底料,再有就是各色调味品。
年前在那老伯家订的东西,他昨日跑了一趟,那村子和他们只隔了条河,可惜没有桥,只能稍远路。
老伯家里有的全给了沈慕林,其余人家也做了些准备。
沈慕林挑拣要了些,说好了元宵后再去收,另着有什么菜啊干货的都要。
还有麻酱,是昨日去问的。
县里一共三家,一家杂七杂八的酱都做,一家辣椒酱做的绝,还有一家就是专门做麻酱的。
其实沈慕林也能做,可要做麻酱,还得要一系列工序,尤其是芝麻,得找专门种植人家,比不上辣椒来源广,倒不如直接买成品。
沈慕林带着小爹与姑姑跑了三家,各自尝了味道。
最后还是选订了第三家,毕竟是多年手艺,直接买了五斤的,够吃几天,若是客人吃的惯,再来定。
另外,季雨做好了豆腐,连带着这几日做的冻豆腐和豆皮一块带上。
顾湘竹也跟着一块去,他敷了十多天药,打算让纪郎中看看,总觉得眼前有了丝丝缕缕白光。
不过他没敢说,怕是他胡思乱想,让林哥儿和小爹白欢喜。
许三木和友人年前就约好了酒,因此赶车任务就交给了许念归。
许念归年纪不大,个子却高,又格外壮实,顾小篱也存了让他镇场子的心思。
可不嘛,一个尤其漂亮的夫郎带个眼盲的相公,头一天做生意,万一碰上欺软怕硬的,挨欺负了怎么办?
沈慕林是年前打听好了,那条小吃街的摊位基本都是固定好的。
不过到过年这时候,总有一两个空出来,要么就是赚大钱了,要么就是租不起了。
他昨天特意跑了一趟,还真有个空余的灶,地理位置并不是很好,几乎靠最里面,但好歹是有了,直接交了一个月租金。
租金月租年租都行,一年下来得五六两,单月租却要一两银子。
没见进的,手里的钱已经花了七七八八。
沈慕林上辈子兜里就没这么干净过。
他咬牙鼓劲儿,今天一定得把名头打出去!
早上起的早,走的早,到摊位时还很冷清,除了收拾灶台打算做生意的,几乎瞧不见人影。
沈慕林和许念归合伙卸下东西,又跑去尽头的水井打了几桶水。
顾湘竹忙着洗洗涮涮,许念归就负责擦桌椅,三人分工明确,倒是井井有条。
食客用的碗筷、摊位上的四五张桌子以及配套的凳子是租的。
租一个月花了一百七十文钱,不过省劲儿,碗筷不用洗,第二日等着送干净的就成。
沈慕林打着以后长期合作的心思,家里人口不多,雇个人专门洗碗也不便宜,还不如直接租碗筷。
旁边的大哥头一次见这么大阵仗,他瞧着有肉有菜的,光是竹筐都要七八个。
再看自家的,光面粉占了一大半位置,忍不住拉住自家娘子,小声嘀咕道:“他莫不是要在这里开饭馆吧?”
沈慕林租下这个摊位,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灶台够大,光锅灶都有两个。
他托姑父找熟悉的铁匠打了口新锅,中间又多了个隔断,似鸳鸯锅的样子,正好一边放辣汤,一边放骨汤。
头一晚再把要在汤里煮的穿成串。
沈慕林便寻了几家婶婶,付了些工钱,图个清闲。
另一个锅烧清水,放入葱段、生姜,白糖、食盐、红枣、枸杞。
那些蔬菜豆腐不好下锅的,多备几个口深的勺子,就等客人点了放到勺子里在清汤锅里煮,
原先是琢磨弄些街边放菜的漏勺,到底是工艺不行,做不成细丝网,只好做了深点的勺子,弄了几个小孔排汤,暂且用着。
沈慕林暗暗鼓劲,撸起袖子开始干活,刷锅烧水放底料,顾湘竹摸好灶台口,点火添柴。
两人配合默契,没多久汤就开始咕噜咕噜冒泡,赶紧把昨晚上处理好的串串放进去。
这会儿没什么人,还不算忙。
沈慕林和旁边的大哥搭话。
那大哥是个健谈的,抓了把瓜子给沈慕林,边嗑边道:“你这是做什么呢?咋啥都往里放啊。”
沈慕林乐呵呵道:“麻辣烫,大哥,等会儿捞点给你尝尝。”
“我姓何,你叫我何大哥就成,”何大勇拉了拉择菜的娘子,“歇会儿,这会儿还早呢,不上人,这是我家娘子,姓王。”
坐在他脚边的顾湘竹拿帕子净了手,又拿出块干净的沾了水递给沈慕林:“我去趟纪兄家。”
沈慕林立马道:“你自己去哪儿成啊,这路你也不熟,要不我陪你去……”
可摊子刚开,他没法挪开手。
↑返回顶部↑